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位高中老师的分析和吐槽:现在的学生最缺什么?

新读写 2020-09-10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隐蔽的历史 Author 河南 郭山


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

点击标题下方“新读写”关注

来源:隐蔽的历史(ayguoshan)

郭山是一位高中老师,也是一位爸爸,常对当代教育现实进行反思、思考,对应试教育的分析尤其精彩。


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然临近,感慨于学生们更加“如火如荼”的备战考试,他写下了这篇文章,有冷静的分析,有无奈的吐槽:


我们不要理想的学校,我们只要正常的学校;

我们不再谈教育理想,我们只要生活的常识。


郭山老师眼里,现实里的教育,也许有点像鲁迅《呐喊-自序》里提到的那个“铁屋子”:假如一间铁屋子,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,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... 然而说到希望,却是不能抹杀的 ...


郭老师把“铁屋子”里的事实一次次“呐喊”出来,但愿学校、老师、家长、学生能保有一份“清醒和常识” 。这样的声音,值得倾听 ... 


现在的中小学生最缺什么?


来来来,家长和老师们来做一道填空题。



请填空:现在的学生最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?



这个问题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


若是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父母,可能会写上:


缺好成绩、缺自制力、缺吃苦精神、缺生活自理能力、缺感恩之心、缺抗挫折能力……


若是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”的班主任,从恨铁不成钢的角度,或许会填上另一些答案:


缺学习兴趣。厌学现象日益普遍,不少学生不要说教材,即便是“课外书”也懒得看。“世界那么大,不如宅在家”。


缺好奇心。年纪轻轻,看破红尘。“世界那么大,不管我的事。”


缺精气神。一种怪现象:血气方刚的16岁学子萎靡不振,60岁的退休老人生龙活虎。


缺价值观。在最理想主义的年龄,却一肚子功利主义。


……


从成年人的角度看,或许会感叹:一代不如一代,这一届孩子(00后)真不行。


真的如此吗?


其实,从人类学、进化学、社会学的角度看,人类不同代际的智商、身体素质、心理素质、道德品质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。


就是说,人性变化不大。


00后与90后、90后与80后、80后与70后,与其说是这一代人变了,不如说是时代变了。


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些观察角度来看这个问题。


对比当下中小学生与上个世纪的中小学生的生存状态,不难会得到另一些答案:


其一,现在的学生最缺觉


2008年,教育部就规定了中小学生的睡眠标准。2018年教育部印发《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》,再次明确中小学生的睡眠标准:“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个小时,初中生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。”


实际情况又如何呢?


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“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”课题组的研究结果:全国1.5亿中小学生中,至少有1亿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国家标准。


实际情况更严重。


小学生晚上写作业到11点,初中生熬夜写作业到12点,甚至凌晨1-2点的绝非个案。下图这个家长和老师的对话一度在网上刷屏(某小学班级群):



笔者做过一个小调查,包括如下几个问题:


认为孩子睡眠不足的比例高达88%



需要熬夜才能完成作业的比例在60%以上


一位高三学生现身说法:


实话实说,这位高三学子的睡眠时间还算是比较多了。


当IT公司的码农们掀起针对“996”工作制的狂潮时,比他们小十几岁的孩子们正在“167”学习制(凌晨1点睡觉,早上6点起床,每周7天刷题。)的蹂躏下默默流泪。


大人们在对12小时工作制无可奈何,孩子们则对8小时休息制望洋兴叹。


笔者曾听过一个真实的段子:


某班主任和两位“尖子生”谈话实录


班主任:“你俩晚上几点睡觉?”


尖子生:“一般十一点半。”


“嗯,我也差不多。”


班主任:“那可不行啊,听说隔壁班某同学都是刷题到十二点半。你看,他这次进步很大。你们睡得太早了。”


尖子生:“……”。



“学习时间越长,学习成绩越好”——这种观点的荒诞不言而喻:


只要学生睡眠不足、只要学生精力不支、只要学生动力不足、只要学生是被动学习、只要学生厌恶学习,那就必然是适得其反的结局:学习时间越长,学习成绩越差,此时的“学习”就沦为了“低效学习”、“无效学习”、“伪学习”、“反学习”、“负效学习”。


“负效学习”意味着越是增加学习时间,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越低,厌学情绪就越重,直至“学习”带来的收益被“学习”带来的损失所抵消,最终出现“收不抵支”“资不抵债”的局面。


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:每个班级学习时间最长的那一批学生,往往并非成绩靠前的优秀生。


道理是简单的:7小时的高效学习,其效果优于12小时的低效学习,更优于15小时的无效学习。


可我们无数教育者硬是无视这个简单的事实,硬要一再突破人体的生理极限,用“疲劳战”、“持久战”、“堑壕战”透支学生的健康和热情。


乍一看是“负责”(毕竟老师也在陪着孩子一起“拼搏”),再一看是“愚蠢”(反科学反人性反生理,违规且违法),仔细分析是“无奈”(被恶性应试竞赛所绑架不得不随波逐流添油加醋)。


“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”,这是革命导师列宁的话。在当下的惨烈竞争中,这句话已经被置换为“会休息的人就不配工作”。


“生前何必常睡、死后自会长眠”,已成了不少学校明目张胆的“励志鸡汤”。


这不是鸡汤,这是硫酸;这不是教育,这是野蛮。



其二,现在的学生最缺玩耍(休闲)


既然睡觉已成了稀缺的“奢侈品”,那玩耍更是“骇人听闻”“罪大恶极”“严防死守”的“违禁品”。


运动会篮球赛,陆续取消;


春游还有踏青,已成传说;


想玩一会电脑,没有网络;


想刷一会手机,密码改了 ... 


这一届中小学生被彻底剥夺了玩耍的权力。


如果抛开丰富的物质和充裕的生活,仅仅从自由玩耍的角度看,00后孩子的童年,绝对没有他们父母的童年轻松愉悦。


回忆一下吧。


70、80后的童年,有过多少真实、充实、自然、生动的游戏?例如:丢手绢、跳皮筋、摔面包、捉迷藏、抓小鸡、滚铁环、打陀螺、跳房子、抓石子儿、弹玻璃球、斗鸡、斗草、掷沙包、踢毽子……


玩耍和休闲并不一定是学习的对立面,而是学习的补充、调节、变形,有时蕴含的学习价值还要高于课堂学习。



人之初,性本玩。游戏是人类的天性,更是儿童成长的基本途径。


大经济学家于光远是著名的“老玩童”,他多次呼吁“玩”的价值。在《闲:最大最大的字眼》一文中,于老指出:

“玩,是人生的根本需要”,


“人一忙就容易乱,头脑不清醒;一忙就容易烦,心情不平和;一忙就容易认识肤浅,不能深入研究问题;一忙就容易只顾眼前,不能高瞻远瞩。”


优秀的玩耍并非纯粹的娱乐。游戏对培养学生的人格、交际、自我认识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。


缺乏游戏不仅仅是剥夺了儿童的当下,而且其负面影响会跟随他们一生。


美国学者埃里克森在一项长达30年的大样本跟踪研究后得出结论:


那些在孩提时代能充分玩耍的孩子在30年后过着更为充实的生活;而那些没有充分游戏过的孩子在30年后往往沉溺于各种不良嗜好中,酗酒、吸毒、抑郁和暴力伤害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。


大物理学家霍金说:“人生如果不好玩,那就是一场悲剧。”


物理学界的“大玩家”费曼也热衷一切好玩的东西,他抱着玩的心态成了物理学界最好的鼓手、最牛的锁匠和水平不错的画家。他自己高调地宣布:“我这么成功,纯粹是为了好玩。”

图:费曼

既然玩是人的天性,更是儿童的本能,那这种天性和本能并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制而消失,必然会在另一个时间,以另一种方式发泄出来。


而且,越是禁忌,越是反弹。


比如:中午不休息去打球、晚上不睡觉去上网、教室里不听课偷玩手机、宿舍内不休息偷偷打游戏……


其中,围绕着“手机”的攻防战,演绎了无数家庭斗智斗勇、血泪斑斑的肥皂剧,还有无数校园内扑朔迷、离峰回路转的悬疑剧。家长和老师严防死守,不择手段,无孔不入,无所不用其极,孩子们千方百计,花样翻新,总能逍遥法外。


然后在熬过了高考,进入大学和走上社会呢?自然是报复性的反弹和恶性的补偿。


可,人生并不可逆。


成人以后的玩耍,再怎么投入也不是童年的那个滋味。


幸运之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。今天这个时代,正在通过剥夺几代人的玩耍权为明天的世界生产大批的病人。



清代诗人高鼎写到: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”。


今天的孩子们依然在读着这首诗,可他们的世界已少了“草长莺飞”、“拂堤杨柳”,更少有“东风”和“纸鸢”。


他们需要做的,只是完整背诵下这首诗的作者和全文,然后准确无误的写在考试卷子上。至于诗中描绘的“忙趁东风放纸鸢”是一种怎样的快乐,他们再也无法感知。


其三、现在的学生最缺自由


伴随着休息权和娱乐权的被剥夺,学生的一切生活都被全方位无死角管控甚至是监控。


嗯,罗列一下:

不能烫发、不能披肩发、不能化妆、不能改校服、不能在教学楼吃东西、男女生同行必须间距30厘米以上、两个异性不能同行、桌子上东西不能超过7公分、不能打瞌睡、上课不能喝水、自习课不能说话不能抬头不能相互借东西、教室不能有课外书……


如果说这些规定是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,还情有可缘情非得已的话,来看看一些匪夷所思的校规校纪吧:


2018年,河南禹州某县中规定:高一、高二学生,无论男女都必须剪短发。


2016年,广州某小学某班规定:学生下课后不能离开座位,要上厕所的需要向班干部申请,班干部报呈班主任审批后才能分批前去。


无独有偶,江西萍乡某中学规定:晚自习上厕所要凭“如厕许可证”,否则不能上厕所。


福建某中学规定:不准长时间盯着异性同学看(此校规如何落实?)。


河南某高中规定:任何男女生交往,必须有5人以上同学在场。济南某中学规定:男女生禁乘一辆自行车(电动车)。


南京某初中规定:周末孩子在家不能看湖南卫视的节目。


2018年,河南商丘某高中规定:学生在餐厅买饭后只能站着吃。为此,学校专门撤掉了餐厅的凳子。理由是:借鉴外地先进经验,提高就餐效率,以便节约时间去学习。


当然,学校是必须讲纪律有规则的地方。笔者相信,上述大多奇葩校规的出台,肯定有其良苦用心和具体教育困难。但过多过滥过细的校规校纪,反映的是怎样一种教育理念呢?


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不相信学生是向上的,我们的一些学校不相信学生是能够自主的。


我们的文化认为所有人都需要、都应该、都必须被“管”。


我们的教育传统中还没有“自由”的价值追求。


被剥夺自由的结局有四种:

公开对抗(少数,结局很惨);


伪装配合,暗地里对抗(为数不少);


适应并麻木(多数);


超越(极少数)。


去年,陕西西安某初三学生,因被学校老师领着剪发,拒绝上学,最终酿成了轻生的惨剧。


上图来自央视纪录片《高考》


如同睡眠、呼吸、和游戏一样,“自由”也是人类的天性。


“自由”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价值追求之一。自主决定自己做什么事和不做什么事,这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能,在决定自己的行动中,人类才能学会发现自己。


热爱、追求、捍卫自由也应该是教育的题中之义。


“自由”要求人们成为一个“自主”的个体,它要求一个人成为对世界和对自己“负责”的个体。


当然,自主、自由不是“随心所欲”,也以不侵犯他人和集体的自由为前提,自由也离不开“规则”和“约束”的助力,自由当然不能完全依靠“自律”,还需要“他律”的配合。


尤其在学生这个还不能完全自主、还不懂得“自由”真实含义的年龄,特别是在注重秩序和纪律的集体环境中,给“自由”多一点“他律”“纪律”甚至“法律”的约束,无疑是完全必要而且十分科学的。


但问题是,“他律”“纪律”的尺度和范围需要科学界定。如果一味强调“他律”,忽视甚至伤害“自律”,“他律”的成本不但会越来越高,而且更严重的是伤害了学生成长的内驱力。


与之对应的一个现象就是,当学生习惯了一切被包办、一切被管制的节奏后,一旦进入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,出现系统性的“不知所措”“不负责任”“不思进取”就会是大概率事件。


“佛系”、“宅族”的流行,可能就是对过分管制的一种消极对抗。


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强迫教育的危害。她说:


“一个儿童,如果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,自主地控制他的作为,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,到了成人以后,他不但容易受到别人指挥,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。”


蒙台梭利指出:人类的进步和胜利全靠发自内在的力量。


毫无疑问,当今绝大多数教师、家长都缺乏把“自由”作为教育宗旨的考量——甚至把“自由”当成教育的大敌,在他们的词典中,“自由”就等同于“散漫”,所以“自由散漫”也就成为他们批评孩子的口头禅。


真正占据他们教育诉求的核心价值观,是追逐“成功”。而他们眼中的所谓“成功”也仅仅是一个分数、一个排名、一个大学通知书、一个好的offer而已。


少有教育参与者会把维护学生人格、引导学生自主自由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当成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。


如此一来,当“自由”与“成绩”发生冲突时,教育者毫无悬念会放弃自由,追求成绩。


表面看是为了孩子的“成绩”,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“业绩”;表面是为了帮助孩子“成功”,实际上是为了树立自己的“名声”;表面看是在“诲人不倦”,实际上是在“毁人不倦”;表面看似帮助孩子扫除学习障碍,实际上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力。


只要“学习”和“教育”伴随着强制和包办,哪怕安排得再正确、再科学,孩子仍会感觉不是为自己而学习,不是为自己而奋斗,而仅仅是在完成老师、家长交代的任务。


这种人生被安排的感觉会降低他获得成功时的自豪感,这种生活被包办的感受会消解他们在世界上的存在感。


如同《楚门的世界》中的楚门的选择一样:宁愿接受自己残缺的真实,也不要别人完美的彩排。



最好的教育是给学生自由的成长机会和获得自由的能力。


其四,现在的学生最缺笑


当学生既不能充分休息,也不能偶尔游戏,更不能自由表达时,他们就失去了对抗苦难的最强大武器:笑容和快乐。


“有趣味”该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维度。

“没意思”是学生对教学的至暗评价。


然而,在“9012年”的今天,我们仍有大量的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:学习是枯燥的。他们不遗余力煞费苦心地把自己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、把科学思维变成枯燥的结论、把分析探究变成死记硬背、把表达讨论变成千篇一律。


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在《论对孩子的教育》一文中就曾说:


“为了激励学生学习,教师手持教鞭,一本正经,强迫学生埋头读书,这是怎样的做法啊?我要让教室里充满快乐,洋溢着花神和美惠女神的花环。教室是学生收获的地方,也应该是他们玩耍的地方。”


英国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斯宾塞在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(他亲自实践自己的教育理论,以优异的成绩把自己的侄子送入了剑桥大学。)和心理研究后得出结论: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。


蒙台梭利也曾提到:


“我们的教学方法只有一个,就是必须维持孩子们的高度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。”


“上学”正变得越来越了无生趣,很多课堂宛若大型翻车现场,很多班级远离了大笑,很多学校甚至不允许学生发笑。


下面的截图来自央视高考纪录片《高考》:


负责任的班主任来到监控室,查看本班学生自习课的一举一动:



拍下来学生“笑”的特写,然后到教室按图索骥、兴师问罪。



嗯,一个没心没肺、莫名其妙的笑,确实罪孽深重罪大恶极,值得大动肝火大动干戈。


“负责任”的班主任看到了“笑容”对课堂秩序的隐性威胁,却忽视了消灭“笑容”对生命动力的显性伤害。


用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话: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,就是使他们愉快。


除了睡眠、娱乐、自由、微笑,学生还缺啥?


还缺体育锻炼,社会实践、学工学农、旅游踏青、越野长跑、唱歌绘画……


从来不给学生自主生活的机会,然后责怪学生生活不能自理;


从来不给学生大量阅读的权力,然后批评学生理解能力低下;


把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给折断,然后嘲弄学生没有学会飞翔。


什么样的教育 make sense?大教育家们这么说 ... 


前面提到的费曼不仅是个物理学家、天才、鼓手、画家、锁匠,还是一位杰出的教师。他热爱自己教师的身份,他曾提出学习的五大理由,其中包含了三点:


认识自然的美妙,感受世界的稳定和实在;


学习由未知到已知的、科学的求知方法;


通过尝试和纠错,学会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。


1949至1952年,费曼应邀在巴西进行了十个月物理教学,他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:一是学生们从不提问;二是面对同一个问题,有时学生马上答得出,有时却又一片茫然,完全不知所云。


费曼发现,巴西的学生上课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,把教授讲的每个字记下来以对付考试。但除了背下来的东西外,他们什么也不会。


他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看到的事实:无数学生在书店里购买物理书,无数巴西小孩在学物理,比美国小孩起步更早,更努力。可整个巴西却找不出几个物理学家——为什么会这样?那么多孩子如此用功,却都是无用功!


最后费曼说:实在看不出在这种一再重复答案的体制中,谁能受到任何教育。大家都在努力考试,然后教下一代如何考试,最终大家什么都不懂。


上图:图片来自央视纪录片《高考》


蒙台梭利提出儿童是独立发展的自主个体。她说:“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。没有得到妥善照顾的孩子,会让将来的社会得到报应,因为他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中消极的个体并构成文明社会的障碍。”


毫无疑问,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批量生产这样的移动障碍。看看最近连续曝出的弑母案,我们就会明白:教育会杀人。


蒙台梭利接着说:“我们基本的教育观念是——教育者绝不能变成孩子发展的障碍。”


我们创造什么样的学校,就创造了什么样的儿童,也就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人类。


尽管凛冬已至,但春天从未放弃。


新式学校也在艰难摸索,例如“一土教育”、“探月学院”等。但总体上看,这些新式学校面对的是小众精英阶层的体制外精英教育,对于必须通过层层考试选拔的普通中小学生来说,寒冰似乎坚不可摧,未来仍然遥不可及。


笔者在全网广为传播的“剧场效应”一文中,颇为酸爽地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学校:


在未来,有这么一所学校。上午上文化课,下午上兴趣课和社团活动,包括体育、音乐、美术、手工、舞蹈、话剧、诗歌、哲学、游戏、科技制作……;晚上,读本书,写文章,看电影,散步,开晚会,或者发呆;周末,是郊游、体育比赛、社会实践或参观博物馆。


这样的学校并不贵,至少不会比上补习班贵。


也许,这一天并不遥远。


也许,这未来即将到来。


现在的我不得不承认:


这样一所学校不存在于未来,只存在于过去。


这一天,早就已经消失。


这一天,再也不会重来。


在和无物之阵厮杀了两年后,一切风淡云轻,一切波澜不惊。如同作家王蒙的小说所言:我们遭遇的是一碗“坚硬的稀粥”。


我们不要理想的学校,我们只要正常的学校;


我们不再谈教育理想,我们只要生活的常识。


让孩子休息多一会儿,天不会塌;


让孩子玩耍多一会儿,地不会陷;


让孩子多一点儿自由,班未必乱;


让孩子多一点儿笑容,分未必降。


这个世界还会好吗?

注:本文中的“学生”指普通中小学生

编辑:青柠



多写作指导、热门时文、写作素材、读书方法、学生佳作……尽在《新读写》杂志!

投稿邮箱:xinduxie211@163.com。


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



长按二维码  关注新读写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